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文化自信自强,2025年5月8日,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团委组织电信学部第四期“EI星计划”成员、网安学院2024级专硕党支部以及电子学院2024级学硕第一党支部等师生代表,赴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文济阁),共同开展“触摸文明脉搏,勇担传承使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作为新时代国家文化殿堂,文济阁依托圭峰山势构建的汉唐风格建筑群,以中轴对称之姿与秦岭生态交相辉映。活动聚焦学习载有中华文明印记和地方特色印记的各类版本,通过沉浸式、场景化教育模式,引导青年学子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文明解码:从甲骨到芯片的千年对话。步入展厅,镌刻“宅兹中国”的何尊庄重地矗立,青铜纹饰中蕴含着西周先民对“中国”的原始定义;《永乐大典》的朱墨熠熠生辉,万册典籍凝聚着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从商周甲骨到丝绸之路文献,从泛黄家书到红色报刊,15万件展品在科技的加持下焕然一新,甲骨文与秦简隶书通过多媒体互动展示其演变轨迹;在恒温恒湿的典藏库内,600余件丝绸之路版本见证着千年文明交流互鉴的清晰脉络。

在“红色印记”展览墙前,1949年《人民日报》创刊号的铅字标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引领师生们重温天安门城楼上的伟大宣言时刻。在历史文化长廊中,左侧的甲骨文与右侧的芯片形成古今对话,余恩得老师感慨道:“版本馆不仅是历史的宝库,更是展望未来的起点。从龟甲上的灼痕到硅基晶圆,载体形态虽跨越三千年,但‘苟日新,日日新’的创新精神却一脉相承。这正是我们作为科研工作者需要深刻领悟的文明密码。”
学科跨界:当AI遇见典籍修复。面对展览陈列所带来的深刻启示,青年学子们的思想碰撞与实践探索,共同编织出文化传承的壮丽篇章。史晋明同学表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彰显了文化地标的重要象征意义;15万件珍贵版本的保存,体现了文明基因的宝贵传承;张载先生‘为往圣继绝学’的崇高箴言,则昭示了青年一代需要肩负起传承文化火种的神圣使命。”郜祺同学从自身专业方向角度出发,提出了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有效地推进《陀罗尼经咒》等古籍文献的数字化转换,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科技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杨艺恬同学深刻认识到:“青年学子们将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接班人,更是推动文化创新的主力军。每一册版本都承载着文明的密码,它们不断地滋养和强化着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有理由相信,传统文化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青春宣言:做新时代文明传承的火种。在参观活动的尾声,师生们齐聚于圭峰山脚下,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文明的传承必须坚持正道,勇于创新。作为交大电信学子,我们不仅要结合自身深入研究电子与信息相关的前沿科技,更要努力解读青铜纹饰中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以跨学科创新为文明基因注入新活力,让承载中华智慧的“文化芯片”在新时代持续迭代升级。

本次参观学习活动,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探寻,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生动体现。通过“红色版本”的具象化叙事,将家国情怀转化为“舍小家为大家”的生动案例;而“从甲骨到芯片”的布展逻辑,则为电信学子们构建起专业与人文深度融合的桥梁。正如版本馆“金种子”的隐喻所示,交大学子正以创新之力,让千年文明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