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追寻西迁足迹、赓续红色基因,电信学部硕5266团支部、硕5267团支部、硕5268团支部以共建为纽带,于2025年10月10日联合参观交大西迁博物馆与西迁广场,开展了以“砥身砺行传承西迁薪火,凝心铸魂续写时代华章”为主题的最佳团日活动。博物馆内“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标语依然鲜红,历史照片与泛黄手稿默然陈列,将支部成员们的思绪引回那段筚路蓝缕、波澜壮阔的西迁岁月。

图1 团支部成员再西迁博物馆前的合影

图2 团支部成员在西迁博物馆中学习交大的起源
支部成员首先步入交大西迁博物馆的溯源厅,从1896年盛宣怀《请设学堂片》中“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宗旨,到《蒙学课本》手稿、唐文治校长编撰的《南洋公学新国文》,交大“兴学强国”、“求实学、务实业”的办学初心清晰可见。

图3 团支部成员学习交大的历史
抗战时期师生内迁办学、坚守授课的事迹,更让支部成员们深刻感受到西迁决策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交大自建校伊始就深植的“与国家民族同向同行”精神的必然延续。移步至交大西迁博物馆的西迁厅,一张粉色的西迁专列乘车证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票面上“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标语,无声诉说着1956年数千名师生响应号召、远赴西安的豪情。

图4 一名同学为其他同学讲解西迁的历史
西迁教授们的行李箱、手写教案、彭康校长办公室复原场景,是“打起背包就出发”岁月最真实的写照。支部成员们重点观看了西迁专列影像资料,影像中钟兆琳教授婉拒周恩来总理的留沪照顾、带着胰岛素注射器坚持授课,陈大燮夫妇捐赠家产举家迁陕等故事生动诠释了“党的决定就是我们的行动”的誓言。

图5 团支部成员学习西迁背后的故事
在草棚大礼堂复原场景前,成员们体会到以竹为梁、茅草为顶的艰苦条件下,师生仍坚持教学科研的毅力,深刻理解了西迁人“哪里有事业,哪里就是家”的创业精神。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的致远厅,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巨型沙盘模型映入眼帘,这座被誉为交大“二次西迁”的智慧学镇,正是新时代交大人服务西部发展的战略支点。站在象征未来的沙盘前,支部成员们更加坚定了自身使命:不仅是“创新之城”的使用者,更是“西迁精神”新篇章的书写者。

图6 创新港的沙盘模型
结束对交大西迁博物馆的参观后,支部成员步入西迁广场,继续感悟西迁精神。广场中央以“行履”为主题的雕塑再现了西迁路线与先辈跋山涉水、艰苦拓荒的形象;支部成员们从中读懂了“足行千里”的艰辛与担当,感悟到“心系百年”的爱国情怀。

图7 团支部成员在西迁广场的合影
在本次参观结束后,支部成员们围绕"新时代青年如何践行西迁精神"展开热烈讨论。硕5267团支部的程世民认为,践行西迁精神的精髓在于把“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内化为“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科研定力。
本次联合团日活动以“行走的思政课”形式,引领支部成员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从《请设学堂片》的兴学初心,到西迁专列的时代脉搏,再到创新港的宏伟蓝图,支部成员们在“溯源—西迁—致远”的历史轴线中,深刻体悟了“听党指挥跟党走”的西迁精神内核。
这场沉浸式学习深刻揭示:爱国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在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交汇处的毅然选择。新时代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更应传承西迁精神内核,将“小我”融入“大我”,以专业所学服务国家所需,以专业所长响应时代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