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标兵】王超:科研道路上的痛苦与欢乐
王超,电信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在2014—2015学年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学生标兵”评选中荣获“优秀研究生(博士)标兵”荣誉称号,同时也是以国防生身份获得此殊荣的第一人。王超同学胸怀科技强军的远大抱负,他坚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科研道路上勤奋踏实、刻苦钻研,硕果累累。目前已经发表SCI论文10篇,EI期刊论文1篇和会议论文2篇,其中包括5篇最具影响力的期刊论文和2篇国际知名期刊论文,并在2014年荣获ICCC最佳论文奖。这次获得“优秀研究生(博士)标兵”荣誉称号,可谓实至名归。载誉而归的同时他给我们分享了他荣誉背后的故事。
通过痛苦,得到欢乐——贝多芬。
我一直认为在漫长而又短暂的人生中,痛苦与欢乐的不断交织构成了人生华美的乐章。因此,痛苦与欢乐缺一不可。但事实上,人们大都尽可能地追逐欢乐,躲避痛苦。我们的痛苦开始越来越少,随之而来的欢乐也越来越少。因为痛苦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欢乐。
我是以中国国防生的身份进入西安交通大学,开始我的本科生涯。国防生与普通大学生不同,是后备军官,将来要进入军队,成为祖国的守护人。为了这个神圣而又庄重的使命,国防生注定要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四年,因为我们不仅是为自己而学习,更是为了我们的祖国和我们的民族而学习。如果用一个词形容我的大学生活,那“单一”再合适不过了。没有花前月下,没有潇洒浪漫,四年中我与青灯为伴,与黄卷结友,除了学好专业知识外,我还大量阅读了名人传记。在这一阶段,戚继光,曾文正和钱学森走进了我的心中。戚继光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曾文正的“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和钱学森的“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一直激励着我在这条科研朝圣之旅上不断前行。我妻子曾问我,大学四年过成这样,后不后悔?直到现在为止,我从没有为大学时光而感到一丝的遗憾,却感到十分庆幸。因为苦行僧般的大学生活不仅让我学会了思考,让我学会热爱阅读,更让我坚定了人生的方向,使我能够坚强地直面困苦,就是为了那不灭的理想。
迈入研究生阶段后,我发现学习进入了另一个模式。老师管的越来越少,自己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在这个转型期,由于缺乏对科研的把握,科研初期的进展十分缓慢。自己先后投出去的两篇文章均被拒稿,自己对如何找研究的突破点和撰写论文更是一头雾水。雪上加霜的是,由于积劳成疾,于2012年初,我的眼睛被检查出眼底变性,医生告诉我会有失明的危险,需要进行视网膜光凝术。那段时间,我很清楚地意识到恐惧的来临,而且长久相伴。痛苦的滋生更是让我的心灵别无他物。我不断地问自己该怎么选择,放弃还是继续。可是如果放弃了理想,那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心中的理想像一团火,渐渐地燃烧,终成燎原之势。最终我依旧选择了那个让我魂牵梦绕的理想。我开始大量地阅读文献,专业书籍和数学书籍,并和我的博士师兄们频繁地进行学术交流。最终我在基于过期信道信息的中继选择这个研究方向上找到了突破点,虽然突破点找到了,但前进的阻力依然很大。这个研究方向于2008年被提出来,到我研究的时候,已经做过了很多工作,但我发现所有工作主要集中在中断概率的分析上。我当时就想,理论上中断和误码都是由信道深衰落导致的,那么可不可以证明存在一种中继选择策略使系统在中断概率和误码率上均是最优的。要搞明白这个,需要进行繁冗的数学证明,为此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认真学习了“顺序统计量”。然后像疯子一样又干了两个月,最终我设计出了一种中继选择策略,并且证明了在信道信息过期时,它在中断概率和误码率就是最优的选择策略。得出结果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好像中了百万元的彩票。回到家里,我兴奋地抱起我的妻子,告诉她我触碰到了真理,那种感觉真棒。真的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当你发现真理时的感觉,那就像在触碰另一个纯真的世界。
从此,我开始爱上创造性的科研,并给自己定下了科研准则“不干打补丁的工作,要干创造性的工作”。为了夯实自己的功底,硕士期间我先后阅读专业书籍6本,熟练地掌握了优化,概率统计和空间随机几何的数学工具。就这样于2013年我迈入了我人生憧憬了多年的博士生涯。硕士答辩刚完,我的博士导师王慧明教授就找我谈话,他告诉我,跟他做科研,他就一个要求:对待科研要高标准,严要求,投稿只能投我们领域最顶级的期刊。当时的我不太了解这最顶级的期刊意味着什么,以为凭借硕士的功底也可以搞定,就稀里糊涂地答应了。可是从2013年7月到2014年2月,我投出去的5篇文章陆续被顶级期刊拒稿,我才意识到顶级期刊的门槛有多高。那段时间,我连续失眠,就算是睡着了也感觉到有东西压着我,我又一次清楚地感受到了恐惧与痛苦。我十分害怕自己迈不过去这个门槛,我开彷徨无错,如同一个初到陌生环境的孩子。我开始对科研,甚至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因为我曾经是多么确定自己是如此地适合科学研究。那段时间,我开始自嘲自己十年来对科学的热爱就是叶公好龙。苦难是一剂上好的良药,它不仅能使你痛彻心扉,并且会让你看清前路。痛过之后便是深刻地反思,既然这个美丽的世界依旧在我的眼前,那我双眼应该能像以前一样带我找到真理。我开始思考这个门槛到底有多高,那些顶级期刊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章。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大量地阅读发表在顶级期刊的文章成为我到现在为止每天的任务。除了阅读,我还对文章采用的思路,创新点,贡献和数学方法进行系统地总结归纳,并时刻寻找未被探索的处女地。慢慢地,我发现物理层安全保密传输中现有的协作干扰策略通常需要协作节点协作地发射干扰信号,并且需要在协作节点之间共享干扰信号。这样的协作干扰策略系统实现复杂度高,很难应用到协作节点较多的场景。于是我就开始思考,有没有一种实现复杂度低的非协作干扰策略。经过进一步研究,我又发现如果要求各个协作节点独立地发射干扰信号,则必须从传统的波束形成套路之中脱离开来,就必须放弃精确的信道信息,要将目标锁定在影响通信的关键因素:“大尺度衰落”上。为了推导出易于优化的结果,我将目光投向“随机矩阵”,于是我认真地学习了“随机矩阵”的相关知识。最终设计出了一个有别于现有“协作干扰策略”的“非协作干扰策略”。这项研究成果不仅使我的文章终于被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所录用,而且在2014年的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in China 获得最佳论文奖。
当然一个好的科研文章不仅要点子好,有创造性而且更需要清楚,流畅的行文。在刚开始向国外期刊投稿时,由于文章的写作问题被拒稿也是经常发生的事。为此,我和王老师着实下了列一番功夫。在文章大体框架搭成之后,王老师会对这篇文章的整体框架进行审核,然后我开始着手写。通常完成一篇文章的初稿需要1个月到1个半月,但是到了文章的修改阶段就进入了反复的争夺战,这主要集中在我和王老师之间。我们经常会为一两句话争得面红耳赤,而后相视一笑,十分滑稽。王老师对文章的要求可以说得上苛刻,通常一篇文章需要这样反复修改达6次以上,每次他都要逐字逐句地和我讨论,时常会让我感到他太过于婆婆妈妈。但事后想起来,他对科研认真的态度虽然当时让我十分无语,但是确实保证了我们的科研成果能被同行清楚地了解,同时也教会了我做任何事情都要“高标准,严要求”。
时至今日,回想自己的学习生涯真是感慨万千,能走到现在更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独自埋头苦读的结果。一想到要对自己的前10年做个总结,王国维先生关于做学问的三个境界就跳入了我的脑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是的,科研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小聪明只能害己。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首先必须要有深厚的积淀,必须从总结和学习已有的知识做起,而后对所学的知识深思熟虑,要像热恋中的情人一样热切、不惜一切的追求科研。也只有在学习和苦苦钻研的基础上,才能够功到自然成,一朝顿悟,发前人所未发之秘,辟前人所未辟之境。
此次获得“优秀研究生(博士)标兵”荣誉称号,我感到非常骄傲,这不仅是对我科研工作的肯定,也给我继续向前的无限动力。到现在为止,虽然我离我的理想——“成为一名于国于民有大用的科学家”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但我会在这条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认真去追逐我的理想。希望在有生之年,我可以为我的祖国做出贡献,为我的母校争得荣誉,不辜负选培办各级领导的培养与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