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飞行任务发射圆满成功!”
随着海浪涛涛声响、现场群众经久不衰的欢呼与鼓掌,更在全体中国人的热切关注下,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将中国空间站工程首个航天器天和核心舱顺利送入太空,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第一时间致电祝贺: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后续任务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这次被称为“继‘两弹一星’后中国最重大的科研探索任务”中,必不可少的,有着西安交通大学的科技创新力量。以西安交大电信学部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科研团队为代表的交大人,用持之以恒、创新求索为“中国航天梦”贡献着智慧与力量。
交大创新,为空间机械臂装上“眼睛”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中国人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中国空间站包括核心舱、实验舱梦天、实验舱问天、载人飞船(即已经命名的“神舟”号飞船)和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飞船)五个模块组成。各飞行器既是独立的飞行器,具备独立的飞行能力,又可以与核心舱组合成多种形态的空间组合体,在核心舱统一调度下协同工作,完成空间站承担的各项任务。
众所周知,空间机械臂是空间站重要设备,而视觉系统则是空间机械臂的“眼睛”。西安交大电信学部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科研团队就是为空间机械臂装上明亮的“眼睛”,使空间机械臂在视觉系统的引导下顺利完成成舱段转位、悬停飞行器捕获、辅助对接、货物搬运、辅助航天员出舱等任务。
自2007年起,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大教授郑南宁就带领科研团队参与空间站机械臂视觉系统研制。西安交大教授王飞是项目的承担人,他和团队齐心协力,从事空间站机械臂视觉系统设计、软件开发与硬件产品的研制工作。
有心人,天不负。历时十余年的攻坚克难,王飞教授项目团队先后圆满完成了原理、电性与正样产品的研制任务。这次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因为工作原因,王飞遗憾没有在发射现场观礼,他通过手机直播,看到了激动人心的时刻。“十年磨一剑!亮剑时刻!”这是王飞在微信朋友圈写下的一句话,短短的9个汉字背后,是历经十余年的一份答卷。王飞教授项目团队从“零”开始尝试,历经了太多次的考验和挑战,而只要想到这是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王飞教授团队又满是动力。
“国家重任,就是交大人的责任与使命”
“交大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话,不仅仅是交大西迁的地理位置迁移,更是交大人时刻准备,冲到国家发展最需要的领域决心与毅力。王飞教授项目团队便是生动的写照。
王飞教授项目团队始终坚持“四个面向”,从十余年前踏足该研究领域开始,他们就卯足了劲,立下“通过科技创新服务国家重大工程视觉系统应用的需求”的初心与承诺。
一次次攻关、一场场实验……年复一年的漫漫岁月,终于一项项兑现了王飞教授项目团队那闪亮的初心。2016年6月,“遨龙一号空间碎片清理器”视觉系统研制成功;2020年11月,“嫦娥五号表取采样机械臂”视觉系统研制成功……这些,都写满了王飞教授项目团队的奋斗足迹。
“有担当、共协作、同成长”是王飞教授项目团队的真实写照。在王飞教授以身作则的影响下,团队成员形成了“传帮带”的良好氛围,更构建了优势融合、梯队合理的项目团队。同时,团队成员张雪涛、郭宇、张秋光、林梦园、王一唯等人在空间视觉工程领域迅速成长,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工程领域急需的优秀青年人才。
“振奋!激动!”从事攻关任务这么多年了,这是团队成员杨海伟博士第一次在发射现场观摩。听到群众挥舞着国旗,唱起《歌唱祖国》,还有“祖国万岁”的欢呼,杨海伟博士舒展了眉头,腼腆地露出来笑容。“激动、自豪,但更多是还要更努力的决心。还记得一次次的通宵熬夜,一次次的反复实验,我们团队完成了任务,没有辜负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王飞教授项目团队身上闪现着宝贵的两种精神。一个是以“爱国、奋斗”为核心的西迁精神,团队默默耕耘,测试分析了各个研制阶段、各类工况下约百万幅图像。还有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的载人航天精神,他们攻下一个个难题,为任务圆满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王飞教授项目团队表示,将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传承西迁精神,为夺取空间站建造任务全面胜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今天,中国航天梦迈向了崭新的一天。交大人那“科技强国、创新报国”的步履仍在路上,那么坚定、有力。